古籍保护
古籍保护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4/2/21 19:43:56 来源:建水县图书馆
一、古籍保护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方法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为了很好地保存他们,开发和利用他们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并为子孙后代所利用,首先必须保存好作为物质形态存在的古籍载体材料,使其能长久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服务。
1.古籍保护的基本方针
古籍保护工作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就是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再对已经发生损坏的古籍进行修复,使古籍恢复原貌。所谓“防”有两层含义:一是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各种外部条件对古籍纸张材料的破坏作用;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古籍纸张材料自身防护外界因素影响的能力。“治”则是对已经损坏的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处理,以使古籍载体材料重新变得稳定。目前保存的古籍文献中,大量尚未损坏或未严重损坏,如何防止或减缓这部分文献的损坏,是古籍保护的中心工作。只有做好防的工作,才能减少古籍的损坏与损坏后“治”的任务和负担。如果只重视“治”而忽视了“防”,必然是“治不胜治”,且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资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献的变质是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当变质已经发生后,即使花费再大的投入,也不能恢复文献原有的面貌和寿命。所以,文献保护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发生。对已经损坏的古籍的治理工作也不能忽视,否则损坏的程度就要加剧,损坏的范围就会扩大。
科学的实践告诉我们,“防”是主动的,“治”则是被动的,“治”只能是对已经损坏的古籍采取补救性措施。而且,古籍的损坏,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损坏一旦发生,损失是无法弥补的。“防”的本质就在于在古籍尚未损坏之前,就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古籍的损坏,延缓古籍纸张老化的进程。放弃了“防”的工作,古籍保护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因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发展古籍保护科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对古籍保护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2.古籍保护的主要方法
科学地保护古籍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控制环境,改善保护条件,包括古籍储藏环境温湿度的调节与控制,防光、防有害气体和灰尘、防霉、防虫、库房建筑等,使得因环境因素作用引起的古籍纸张材料的老化变质速度降低到最低限度;第二,采取人为措施去除古籍纸张材料中不利于长期保存的因素,如通过去酸、去污技术,降低古籍纸张材料的老化变质速率,使纸张材料尽可能保持稳定,以防止进一步变质。第三,对已经损坏的古籍进行修复,如采取现代修复方法和传统修裱技法,使其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防止古籍纸张发生进一步损坏。第四,通过古籍文献的复制,如仿真复制、缩微复制、电子扫描复制等,使文献内容得以充分利用,使珍贵的原件得到更好的保护。
古籍纸张的老化变质虽然是其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外界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古籍的保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作用,古籍纸张材料的耐老化变质性能也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同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一样,古籍纸张材料的老化变质是一种自然规律,即使在完全理想的条件下,纸张的自然老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虽然纸张材料的老化是一个客观规律,是人为难以抗拒的,但是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老化变质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即纸张材料的老化变质是有条件的,有一个过程及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完全能够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缓纸张材料的老化变质速度,从而延长古籍纸张的保存寿命。古籍保护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和措施,防止古籍的自然老化及意外灾害对古籍的损害。
二、古籍纸张的损毁原因
1.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
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存在于一切植物纤维之中。古籍纸张是通过传统手工工艺,将植物纤维经选料、切碎、打浆、抄纸、干燥等多道工序制造而成,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组成成分。
纤维素是由植物吸收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经过复杂的加工和一系列化学变化而生成的。纤维素的化学分子式可用通式(C6H10O5)n 表示,n为聚合度,指聚合成大分子的单体分子的个数,能说明纤维素分子链的长短。不同种类的植物纤维中纤维素的链长短各不相同。
由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可知,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脱水聚合而成。每个葡萄糖基都有三个羟基(OH),每个纤维素分子则有三倍于聚合度的羟基。植物纤维在造纸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后,纤维素分子中的羟基将会相互形成氢键而使纤维素分子紧紧缔合。纤维素分子正是依靠这种氢键的缔合,相互交结,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薄膜,即纸张。
2.古籍的损毁原因
造成古籍损毁的原因分为人为因素的损坏和自然因素的损坏。人类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毁坏是古籍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的故意损坏行为很容易引起重视;但经常出现的不自觉地对古籍损坏的行为,往往不被注意,因而它对古籍构成的危害更加严重。如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利用、不爱护的翻阅等;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污染物对古籍也构成极大的危害;不科学的保存方法和修复工艺也会给古籍带来损害;因管理不善,玩忽职守而造成的损害如火灾、水灾等。这些人为损害古籍的现象,是可以随着对古籍保护重要意义的广泛认识和全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逐渐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出台而逐渐减少,直到彻底消除这些不应有的现象。
在自然因素对古籍的损坏中,也可分为有两类。一类是威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潮汐等。自然灾害对古籍的危害,迅速而惊人,也往往难以预防。目前主要是通过建设坚固耐用的书库建筑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加对强古籍的保护。还有一类自然因素的损坏,它们虽然不象自然灾害那样来势凶猛和突然,但却是持久地侵蚀着古籍。这就是古籍保存环境对古籍的损害,这类因素包括古籍储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光照和紫外线的辐射、空气污染的危害、虫蛀鼠啮、霉菌侵蚀等。这些因素的破坏作用,虽然进行缓慢,破坏轻微,但日积月累,其破坏的程度是不能低估的。就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古籍纸张材料逐渐损坏和脆化。
三、保存环境与古籍保护的关系
古籍的保存寿命实际上与古籍存放环境对它的作用过程有关。除人为毁坏和异常自然灾害的破坏外,古籍还受到来自其周围环境的经常的或间断的物理、化学、生物、灰尘、光线、空气污染、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其结果就是古籍纸张日益改变其本来的形态和成分。古籍的损坏并非某一种因素单独在起作用,而常常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讨论光辐射对古籍的破坏,不能离开湿度和氧气,讨论微生物对古籍的损坏也离不开湿度和温度。在上述古籍保存环境的诸因素中,最基本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因此,在古籍保存环境的研究中,温湿度的监测也就成为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之一。它们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对于图书馆来说,古籍保存的好坏,既取决于其纤维材料的性质,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为此,图书馆的环境应有益于古籍的保存,使之处于一个适宜的环境中,不论在库藏、阅览、展示、研究、修复等各个环节里,都要维持一个使古籍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阻碍或延缓其老化损坏过程。
1.环境温度、湿度与古籍的保护
(1)温度与湿度的基本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是衡量物质冷热程度的指标,一般用摄氏温标“℃”表示。
湿度这个概念,一般用来表示空气潮湿和干燥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绝对湿度 绝对湿度是指一立方米空气中实际所含的水蒸汽的重量。通常以克/立方米表示。
饱和湿度 空气中含有水蒸汽的量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限度,那么,超过限度的那部分水蒸汽就会凝结成水珠滴落下来。空气最大限度所能含有的水蒸汽的量,也就是饱和量。空气在所含水蒸汽达到饱和量时的绝对湿度称为饱和湿度。空气饱和湿度的大小与空气温度的高低成正比。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就是就是一立方米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汽的重量与同温度下饱和状态时所含水蒸汽重量的百分比。
(2)环境温度对古籍的影响
古籍保存与使用中的温度因素主要指:图书馆书库及书柜内的空气温度以及在阅览、展览过程中古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对于图书馆,如无空调设备的控制,其库内的温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库外空气的温度状况,温度的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库内外空气的对流和库房维护结构热传导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库内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库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大体上按一定规律呈周期性变化。不同的是,由于受外维结构的影响,库内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峰值出现的时间较库外迟2-3小时,一般在下午2-3点时达到最大值。在古籍的保存与利用中,环境温度一般不会太高,最高仅有30-40℃,因此温度作为一个单一因素对古籍的载体材料的影响不太明显。但由于环境条件中存在着光、氧等因素,当古籍纸张受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其中具有加速化学反应的作用。高温会加大纸张材料中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如某些酸性物质)对纸张纤维的破坏作用。根据一般化学反应规律,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1-3倍。这样在同样存在有害杂质的条件下,古籍如果在15℃库温下能保存1000年,那么在25℃库温下最多只能保存500年。因此,环境温度对古籍纸张保存寿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高温还有利于图书有害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每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则生长缓慢或停止。据研究,各种微生物在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生长速度可加快1-2倍。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35℃。温度对害虫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因为昆虫是变温动物,他的体温是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昆虫发育的快慢、产卵数量、代数、密度乃至地区分布,图书害虫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32℃。
(3)环境湿度对古籍的影响
库房潮湿会加快古籍纸张材料中纤维素的水解,纸张材料是由植物纤维构成的,植物纤维主要由纤维素构成。一般情况下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不容易发生变化。但纤维素在水和酸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变为强度很差的水解纤维素。纸张中的纤维素一旦发生水解,纸的强度就会下降,保存寿命受到影响。库房潮湿会使纸张所含的水分增加,当其他不利因素存在时,就会使纤维素的水解过程加快。
库房潮湿有利于图书有害生物的生长繁殖。水分是微生物的生命要素之一,是微生物细胞的主要成分,其细胞中水分占80%左右,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也必须有水分参加。微生物所需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古籍纸张的水分,而古籍纸张中的水分又受库房湿度的影响。另外,微生物体内水分的保持也与空气湿度有关。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湿度,一般在75%以上,因此,一般把相对湿度75%称为生霉的临界湿度。
图书害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是其进行生理活动的重要介质,一般昆虫体含水量约占其体重的44-67%。这些水分的获取与保持,也同环境湿度有关。图书害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湿度一般在70%以上。所以库房潮湿将为图书害虫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库房潮湿还会加剧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等对纸张材料的毁坏作用。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水作用会变为酸,而酸是促使纸张纤维素发生水解的催化剂。灰尘很少是中性的,固体灰尘遇水就会呈现出酸性或碱性,并会产生胶粘物质,使书页粘连。
水分在长期保持文献纸张的物理特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纸张只有当其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才能使纸张保持良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含水量过低,纸张会发脆;含水量过高,纸张应有的强度也会减弱。实验证明,只有当纸张含水量为7%左右时,其机械强度和柔韧性能才最好。纸张材料的含水量同环境的湿度直接相关。要使纸张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环境湿度需要控制在40-65%之间。
(4)适宜文献保存的温湿度标准
古籍书库的温湿度应该进行控制与调节,尽量使书库的温湿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利于古籍的保存。控制好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保护古籍的第一步。适宜古籍保存的温湿度标准的确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1] 要有利于古籍纸张的耐久性;
[2] 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3] 要考虑国家的经济条件;
[4] 要考虑库内的工作条件。
国家图书馆制订的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纸制文献储藏环境温湿度要求》和《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在综合考虑上面各因素的情况下规定书库温湿度标准为:温度:16—22℃;湿度:45—60%。
2.空气质量与古籍的保护
古籍是存放在充满空气的环境中,空气的质量是经常影响古籍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组成包括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个部分。恒定成分指大气中的氧、氮、氩及微量的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其中氧、氮、氩占大气总量的99.9%以上。可变成分主要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气体。恒定成分及正常下可变成分所组成的大气叫洁净大气。不定成分是指由暂时性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所从事的种种生活、生产活动产生排入大气的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及各种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等污染物。当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大气质量就会恶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以及设备、财产等直接或间接遭受破坏或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图书馆书库内的空气污染物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室外,另一方面则是书库内部产生的。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强制通风、自然通风、墙壁门窗泄漏等多种途径进入室内。书库内部也可以产生有害的污染物,如室内的地面、墙壁、天花板老化后散落的灰尘;一些设备和建筑材料产生的挥发性污染物。
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论来源如何,其种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微粒物质即灰尘,另一类是酸性、氧化性有害气体。
(1)有害气体对古籍的危害
古籍纸张具有对气体吸附的能力和吸留能力。空气中有害成分在古籍纸张材料的吸附作用下,聚集在纸张表面,有的渗透进入纸张内部。这些被纸张材料吸附的有害气体将同纸张材料的组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纸张表面所吸附的有害气体分子的浓度减小。气体的扩散作用将使有害气体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分子源源不断的流向古籍纸张表面,被纸张所吸附。
危害古籍的有害气体从化学性质上可分为酸性有害气体和氧化性有害气体两大类。酸性有害气体是指那些能通过各种途径在纸张材料内部形成酸,并通过酸的作用造成纸张变质的有害气体;氧化性有害气体是指那些具有氧化能力,并主要通过氧化作用造成纸张材料变质的有害气体。酸和氧化剂都是强烈的腐蚀剂,能破坏古籍纸张的化学成分而使其机械强度下降或化学性能发生改变。
多数气态污染物都会对文献载体造成危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
(2)灰尘对古籍的危害
灰尘也是空气中的一种有害杂质,它和有害气体不同的是以固体状态存在。空气中的灰尘污染物主要来源各种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建筑施工或自然界物质运动等。灰尘对古籍纸张的危害主要是由微粒物质具有的性质决定的:
[1] 灰尘是一种固体杂质,形状不规则,大多带有棱角;灰尘落在古籍上,在整理、保存、利用过程中,随着古籍的移动、翻阅,就会引起灰尘颗粒的磨擦,使古籍遭到损坏。
[2] 灰尘具有吸附性,能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收到自己的表面,使得大多数灰尘具有了不同程度的酸、碱性。
[3] 灰尘会吸附携带有害生物的孢子和虫卵。
[4] 灰尘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和自溶性。
[5] 灰尘多是带有颜色的细小颗粒,落在古籍上就会使纸张逐渐变色污损,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古籍的阅读。
微粒物质通过不同方式对古籍纸张造成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危害。
(3)预防有害气体与灰尘的措施
[1] 正确选择古籍库房的地址是预防有害气体与灰尘的经济有效的办法。古籍库房的地址应该选择在不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的地区,不要把库址选在工业区、集中的居民区、繁华的街道上。
[2] 库房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防止库外灰尘和有害气体进入库内。珍贵古籍应置于相对密封的装具如书柜、书盒、函套中保存。
[3] 使用空气净化装置净化和过滤灰尘及有害气体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 做好馆区的绿化工作。绿化植物对环境净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5] 库房应选用质地坚硬耐磨、光滑及易清洗的材料作维护结构的面层,以防建筑内表面起尘。
[6] 做好库内卫生清洁工作。
3.光对古籍纸张的危害
光是由发光体发出的一种辐射能量,它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质,这就是光波。各种不同的光,其波长是不一样的。
在太阳辐射光谱中,波长为380—760毫微米的射线人眼才能感觉到,这部分射线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其中紫色光波长最短,红色光波长最长。
太阳辐射光谱中,除可见光外,还有非可见光。在可见光的紫色光波段之外有看不见的辐射线,称为紫外线,其波长小于380毫微米。在红色光波段之外也有看不见的辐射线,称为红外线,其波长大于760毫微米。
光波具有的能量与波长有关,波长越短,光能越强。
(1)光对古籍纸张的危害
[1] 光能直接使纸张中的纤维素受到破坏,是因为光具有破坏纤维素的能量。不同波长的光的能量大小不同,波长越长,光能越小,波长越小,光能越强。
实验证明,各种纤维素的机械强度,在阳光下照射一定时间后,会比原来明显降低,如:下列各种纤维经阳光照射后机械强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为:
天然麻--200小时、亚麻--999小时、棉--940小时、羊毛--1129小时。
[2] 光可以加速氧对纤维素的作用,称为光氧化作用。在潮湿的情况下,这种光氧化反应的破坏作用更大。
[3] 光对纸张中非纤维素成分的破坏性更大,如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使木素变为氧化木素。所以,用碎木纸浆抄造的含木素较多的竹纸,在光的作用下,很容易氧化变黄脆化,强度降低。
[4] 光会使一些文献字迹发生不同程度的褪色。
(2)防光的措施
为了减少光线对古籍的破坏作用,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古籍书库的窗子要少,东西向不宜设窗,南北向的窗子小而窄,在窗子上方加设遮阳设施,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在古籍上。
[2] 库房窗玻璃应采取一定的防紫外线措施。如用防紫外线玻璃、磨砂玻璃、茶色玻璃等。
[3] 库内使用人工光源时,以采用白炽灯为好,不宜采用普通的荧光灯。当采用荧光灯时应有防紫外线措施。
[4] 应控制书库的照度在科学合理的强度范围内,避免强光对古籍的损害。
(3)书库照度的控制
所有的光线对古籍纸张都有危害,但人的视觉信息要靠光来传递,因而图书馆离不开光的照明,为了解决好保护古籍和利用古籍的矛盾,图书馆在采光问题上往往采用折中的原则,通过控制书库、阅览室光照的强度、光照时间、照射光的波长来降低光照对古籍纸张的损害,达到既有利于对古籍利用和管理的需要,又将古籍的变质速率限制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一般古籍书库光照强度应控制在50-150lx范围内,阅览室的光照强度应控制在150-350lx范围内。以前将书库的光照强度应控制在50lx左右,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50lx的光照强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减少光照对古籍的危害,古籍书库的照明灯具应装红外自动控制开关。
4.有害生物的防治
危害古籍纸张的有害生物主要有昆虫、微生物及啮齿类动物。某些害虫能直接蛀食古籍纸张;霉腐微生物通过它们所分泌的特殊酶物质类将文献分解成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营养。有害生物对古籍危害的特点是与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分不开的。
(1)图书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图书害虫是指能适应库内一般环境,在库内一般条件下能够完成某一虫期生活史,并危害图书纸张的特殊类型的虫种。与其它一般昆虫相比,它们具有对较高和较低温度、较低湿度的抵抗力;具有耐饥性强、食性广、繁殖力强、生活周期短及分布广等特性。
从形态上观察,昆虫的躯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主要由口器、触角、复眼(或单眼)等器官组成。胸部通常可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一般各有一对足,即前足、中足和后足。腹部一般有11节组成,有些文献害虫也有5-6个体节,腹部是昆虫的繁殖中心。
昆虫从卵到成虫整个发育阶段中,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这一变化过程称为昆虫的变态。昆虫的变态主要有两种: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昆虫的特点是昆虫的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特点是昆虫的整个生活史中,只有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无蛹期。图书害虫在幼虫和若虫阶段的进食和生长发育,是古籍遭到损坏的主要原因。
(2)昆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
除空气外,影响图书害虫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温度、湿度和食物。
[1] 温度 昆虫体内缺乏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维持与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较差,其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不同种类的昆虫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
依照环境温度对昆虫发育的影响,可将环境温度分为几个温区:
最低有效温区----昆虫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区。大多数昆虫的最低有效温区为8--15℃。
最适生长区----该温区对昆虫生长繁殖最为有利。大多数昆虫的最适生长温区为22--32℃。
最高有效温区----在该温区内,昆虫的生长发育可能很快,性成熟也快,繁殖力强,但寿命可能相对地缩短。大多数昆虫的最高有效温区为35--40℃。
停育高温区-----在该温区内,昆虫的新陈代谢过速,呈热昏迷态。大多数昆虫的停育高温区为40--48℃。
停育低温区----在该温区内,昆虫的新陈代谢缓慢,出现冷麻痹,处于冬眠状态。大多数昆虫的停育低温区为4--8℃。
致死高温区和致死低温区,在该温区内,昆虫经过一定时间就会死亡。大多数昆虫的致死高温区在48℃以上;致死低温区在-4℃以下
[2] 湿度 一般昆虫体内含水量在50%左右,有的可达90%。昆虫依靠体内水分进行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水分对昆虫生理生活影响极大。
依昆虫的生长发育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可划分为:适宜湿区、有效湿区和致死低湿区。
多数昆虫的适宜湿区接近高湿范围,相对湿度在70-90%左右。高湿可维持昆虫体适宜的含水量,能促进昆虫的新陈代谢,加速虫体发育和产卵;低湿致使昆虫发育缓慢。文献害虫的适宜湿区为70—90%,有效湿区为40—70%,致死低湿区为30%以下。
[3] 食物 昆虫的生长发育,必须以有机物为营养,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自身的物质,补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图书害虫一般以纸张为食物,造成对文献载体的危害。
(3)常见图书害虫
常见的危害文献的有害昆虫有毛衣鱼、蜚蠊、书虱、花斑皮蠹、黑皮蠹、烟草甲、档案窃蠹等。
(4)图书害虫的预防
[1] 搞好库房的温湿度管理,抑制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亦可使用药物防虫。
[2] 做好文献入库前的检疫和杀虫处理工作。古籍常用的杀虫办法为低温冷冻杀虫法。
[3] 做好库内环境的卫生防疫工作。